インバウンドでタイ人を集客! 事例多数で万全の用意 [PR]
ナムジャイブログ
ナムジャイブログ › 廣闊的天地 › 生活百事達

2014年02月27日

一段美好的插曲

你的世界,我到過,對你來說,無光痛癢;我的世界,你來過,對我來說,永駐心田。我是你的路人甲,你卻成了我心裏常駐的過客。

在認識你之前,我可以每天 活得沒心沒肺,不懂愁滋意大利旅行團味。認識你之後,每次跟你在一起,不管在哪里,什麼時間,都覺得很開心。喜歡上你之後,腦海中隨時都可以浮現出你那令我著迷的身影,明朗的笑容,深邃的眼睛。會在不經意間,靜靜的發呆,腦子裏滿滿的都是你;會在寂靜的夜裏,回憶與你在一起的點滴。謝謝你,讓我知道,原來喜歡一個人的感覺是這麼的美好。

可是,這種美好的感覺只陪伴了我那麼短短的十幾天。以前,你每天都會給我個電話,就算是胡扯亂扯也覺得很好,一上線肯定會收到你的消息。現在,代替這些的是你的愛理不理,是你的冷漠。其實,不用查看線上好友列表,就知道你一定線上,可是,每次打開了聊天頁面 ,又找不到話題,更多的是害怕發出去的資訊會永沉海底。每當我鼓起勇氣,懷著忐忑的心情敲出那一句或是問候或是調侃的話語時,得到的都只是失望,對方正在輸入那一欄永遠不會跳動。於是,我懂了,不該再去打擾你。即使對你的思念有千萬般重,也只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小心翼翼的藏好,不讓誰發現。

從此,沒心沒肺的我變得多愁善感,時不時又陷入了發呆的狀態。在每個睡不著的夜裏,對你的思念如同海浪般向我襲來 ,無法抵抗。到頭來,剩下的也只是一種無法掠去的悲傷。不知有多少次,在夢裏與你相遇,讓我心寒的是,就算是在夢裏,你給我的依然只有冷漠。那一次次的夢境,對我都是無聲的打擊。我知道,我真的該淡出你的世界了。我可以從你的世界逃離,可是,你已在我心裏紮營了,我無法拆開這堅固的營。不過,請你放心,我不會打擾你,就讓這康泰個營,靜靜的紮在我心底最深處,這樣就足夠了。

不是我不敢跟你表白,是怕表白了,也得不到你的珍惜。可是,我連個表白的機會都沒有。有過很多次那樣的衝動,卻沒有那樣的勇氣。當我有足夠勇氣的時候,卻發現 ,你已漸行漸遠了。我與你之間,不會再有所交集。表白,也變成多餘的了吧。那麼,這份情感,就讓我默默的銘記吧。

我以為,你的冷漠,你的愛理不理,會讓我對你不再留戀,不再懷念。可是,在那一個個無人的夜裏,在心底最深處,你的影子,還是縈繞著我整個腦子。對你的思念,越加真切。幻想過N遍與你相遇的場景,總是期待著有一天手機鈴聲響起顯示的是你的來電,盼望著QQ上有一天跳動的是你的頭像。可是,這真的只能是期待,靜靜的期待。或許,我的期待,永遠也不會有實現的那一天。

你是我人生中 美麗的過客,是回憶裏的一段美好的插曲。謝謝你給了我那一段美好的時光,讓我在夜裏翻來覆去的時候有個寄託。不打擾,只關注;不遺忘,只銘記。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Posted by crazy at 16:33Comments(0)生活百事達

2013年08月01日

北京不是一個戀愛的城市


北京,不是一個戀愛的城市,也不是一個生活的城市,是充滿銅臭與肉欲的文化荒漠。這裏的物質世界與精神領域到處都遵循了商品經濟"等價交換"的原則。窮小夥即便是愛上一位長相普通的女孩也需要太多的理由;所謂的一見鐘情只可能發生在你瀟灑打開車門的一瞬,所謂的含情脈脈可能出現在你瘋狂刷卡大筆一揮之後,一切來得卻又是那麼地簡單,那麼地自然。這樣的愛情即便是得到了又有幾個人會真正地去珍惜。

北京,男人不相信女人,女人瞧不起男人,所以這裏有著太多的單身男女,當他們征服不了欲望的時候,欲望就將征服她們。於是,酒吧成了他們釋放欲望的地方。三裏屯的酒吧文化充斥著這座城市的性文明。白天,這裏沉積了夜晚的塵囂;夜晚,這裏蕩漾著白天的幽魂。刺鼻的空氣裏彌漫著欲望的味道,香煙拌著啤酒來回遊蕩,震耳欲聾的音樂融化了理性,所有人看上去都象個無家可歸的人,扭曲的屁股,搖擺的人頭……我試著捂住自己的耳朵看這些人,他們就跟木偶一樣。

我有朋友抱怨說:北京是個不適合戀愛的城市。戀愛的對象鳳毛麟角。如花似玉的女人很多,冰清玉潔女人很少,好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找了一個值得用一生去愛的女人,愛了大半年以後才發現她竟然還有第二職業。身材魁梧的男人很多,真材實料卻很少,扒光了他們的衣服,其實都是軟鋼筋。對於生活在北京這座城市裏的男人們來說,"朋友是用來出賣的女人是用來作愛的"這句話可以作為他們的座右銘康泰

女人們找了個窮帥哥做為男朋友,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卻給滿足不了自己奢華的物質追求,於是她們千方百計地與有錢男人發生了關系,接著要求他們為自己付掉一年的房租並承諾"提前通知,隨到隨玩"!她們同時真心地愛著兩個男人,失去任何一個,都於心不忍。變態的城市造就了變態的女人,不過我很欣賞這樣的變態女人,至少她們是誠實守信的,是遵循商品經濟等價交換原則的NuHart

在廣東,大老板們可以穿著拖鞋和牛仔褲,把寶馬停在大排擋彷邊品嘗街邊的風味小吃,在北京,為了一件新上架的品牌服飾可能要把兩個月的工資都計算著用的大有人在,不為別的,只因為北京就是那麼一個"先敬羅衣後敬人"的地方。

北京是個喜愛聚會的城市,家人、朋友、同事、網友、同學之間的聚會是常有的事。在北京人看來,如果誰家春節的年夜飯不是在飯店吃的那似乎就不夠時尚不夠有錢不夠體面,早在過年前一兩個月各大飯店的年夜飯就早早被預定一空,也許這就是北京人的自尊。我想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憨厚質樸的優點在北京這座城市絲毫得不到體現聘請家務助理

如果你是一個躊躇滿志的男人,在事業上卻毫無建樹而又收入平平,那麼還是趁早離開北京吧,否則多年以後,你一無所有,只會成了這個城市的殉葬品。這座城市在吸幹了你滿腔的熱血之後就會無情地將你唾棄,它得到的是繁華,你逝去的是青春康泰

如果你是風姿綽約的女人,卻還沒有找到自己想要的歸屬,還是趁早離開北京吧,長安街的銀泰大廈承載不了你的夢想,王府井的繁華市井給不了你幸福的生活。這座城市在蹂躪了你原本純潔的肉身之後就會一腳將你踢開,它得到的是快感,你破滅的是夢想NuHart!





  


Posted by crazy at 16:08Comments(0)生活百事達

2013年06月04日

浯溪碑林記


這是五月的一天,從冷水灘出發,乘車一個小時就到了浯溪公園,高大的圍牆把整個公園圍在院內。碑林位於祁陽縣城南2.5公裏處,依傍湘江。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公園,是中國三大露天碑林之一,江南摩崖第一家。浯溪碑林的神奇之處,是縮天地於方寸之間,小小數百畝土地,卻凝聚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刀砍斧削般幾下就造就了這個充滿靈性的奇域。這個地方我並不陌生,只是故地重遊。但一切已物是人非,歲月偷偷地把我給換了。從年少的輕狂,年青時的成熟,中年時的DR集團淡然,仿佛一夜之間。一切輕車熟路,沒有懸念,只有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歎。看過南嶽衡山的秀,品過舜皇山的幽,讀過南海的雄,一切都已經淡然了。在浩瀚無邊的天地之間,這只是一個小盆景。沒有雄渾,沒有壯觀,奇和險也是小的,曲徑通幽,小路崎嶇而陡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與溪,樹與石,摩崖與文化,卻高度融合起來。這是文化薈萃之地,讀到的只有曆史的厚重,文人的風流。那一個個千百年不死的靈魂,為什麼會在這個小天地裏聚攏來,也許是為了尋找一種共鳴吧。

山清水秀,怪石林立,古木森森,奇峰異起,浯溪碑林的美,是一種孤傲的美。這與文人的那些奇特的氣質,也許有某種天然的暗和吧。這裏是文化的道場,看不見宗教的痕跡。即使有,也被這種風流淹沒了吧。在這種地方,說宗教是不合時宜的。因為這裏這麼小,而且只看得見風流,山也風流,水也風流,石也風流,居住於此的諸多古代的詩魂也是風流的。可以說,浯溪是風流的,也是孤芳自賞的,更是自由的,桀驁不馴的。這裏,到處飄蕩著自由自在風流的靈魂,沒有宗教,沒有皇權,只有自然本真的風流與瀟灑。多少孤獨的靈魂在這裏找到了自我,流著淚擁抱了浯溪,並把靈魂留在了這裏。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的每一絲空氣裏,都有風流在歌唱。當你屏住呼吸,就能聽得見他們在清風裏深情絮語和吟詠,甚至還能看見他們潑墨揮毫的豪放與疏狂。但這裏是還是有博大之氣的,顏魯公的撰書,元結起草的《大唐中興頌》就有一股恢宏的之氣,讓浯溪擁有了浩然的風采。到浯溪旅遊,往往是沖著這股浩然正氣而來。這樣的小天地裏,裝著這樣博大的情懷,正是它吸引人之處。

下得車來,遠遠望見連綿起伏的白色牆壁,紅色琉璃瓦的圍牆,連綿數裏。數錢,買票,進門。迎面是一個開闊的廣場,筆直的大道,方正的庭院,很是大氣和闊綽。百十畝,空曠,遼遠。一座陶鑄像,孤零零地立在中央,那是共產主義神壇裏的重要人物,說不出的偉大與莊嚴。曆史是用來憑吊的,我懷著敬仰的心情,崇拜這個擁有松樹風格的故人。別人看他,也許帶著世俗的眼光,看重他的官銜,而我只看得見他的人品----“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的一生也是傳奇和偉大的,數次觀看他簡陋的紀念館,看他穿過的舊衣服,舊鞋子,親筆所寫的書劄和手稿,很難想象這樣一位曾經的共和國的國務院副總理,一度成為國家4號人物的首長,是這樣的清貧和簡單。人是需要一些精神的,特別是物質匱乏、內憂外患的年代。上午有點寂靜,只有少數幾個人瞻仰,拍照留念。不見成群結隊小學生和初中生來嬉鬧,這樣也好,偉人也有喜歡寂寞的時候,靜靜也好,他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感受天人合一的妙處。後山是一些松柏、翠竹、古樟樹,最多的是叫不出名字的雜樹,頗有一點野趣。幾個穿著超短裙的妙齡女子和衣著奇異的少年也在前面嘻嘻哈哈,打情罵俏,給這寂寞的園林增添了不少亮色。一對戀人躲在灌木叢中,如膠似漆,全然不顧路人側目。尤記當年自己年少輕狂,與一班同學激揚文字,指點江山,仍曆曆在目。數年前,攜女友同遊,卿卿我我,見天地間如此美景,忍不住找一無人處的洞穴裏激情了一番,那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的狂熱,與文人們揮筆濡毫的狂放沒什麼兩樣。可現在已人各天涯,數年來音訊全無,彼此都不願想起,可那美麗而純粹的瘋狂,誰又能真正忘卻?只怕故地重遊,已潸然淚下了吧。人世間的緣聚緣散,誰又能說得清楚。

看山,得慢慢品,曲徑通幽處,才能體會到園林的妙處。瞻仰過陶鑄像,想那後山的灌木叢已被小情人占了,還是改道吧。回過來,左轉,過陶鑄紀念館,鵝卵石小路,古樟掩映,木秀石奇,一股清涼透入心扉。路邊一塊幾人高的怪石,也說不上怪,很普通的石灰石,孤獨地立著,如一個人。這塊石頭可大有故事,神奇的“米拜石”呢。八面異狀,中空多孔,也叫“一品石”。這米,不是大米的米,而是大名鼎鼎的宋代書法家米芾,癡狂而有潔癖的書法大師,狂熱的奇石收藏家。常為一塊奇石,寢食不安,想盡一切辦法弄到手,得到後,涕淚交加。如此藏盡天下奇石的有眼光的大師,見到這麼一塊普通的DR集團石頭,靈魂刹那間被觸動。居然控制不住,膝蓋一軟,跪了下去,狂拜不已。你看普通,他看絕美,情人眼裏出西施,的確不錯。人往往如此,愛她又不能占有,不能搬走,只有狂拜了,追星,崇拜,也許就這麼來的吧,那是人本有的激情,無可厚非。總覺得桂林的山,有人工堆砌的嫌疑,看了後,大大的不自在。永州的石灰石,質地堅硬、怪異奇絕,常常一個山岩就是一個整體,鬼斧神工,天下獨步,無怪乎,那些少見多怪的北方狂人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激動得痛哭流涕了。浯溪碑林的最美的所在,當然是其獨步天下的碑刻,文化與神奇的自然造化,合二為一,便生出了無數美麗的傳奇,風流千古。

五月的陽光還算和煦,這是旅遊最好的季節。樹葉的綠有千層,心中的愛也有千層,斑駁的陽光的影子灑落山岩之上,散落在幽僻的石徑,更增添了無窮情趣。走進林蔭小道上,涼風習習,格外清爽。任思緒馳騁,信馬由韁。靜靜思索,可以觸摸到古代文人內心的隱秘世界,感受到古代文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對文化、王權的反叛。這裏沒有五嶽的雄豪,沒有大漠黃沙的豪邁,也沒有長江黃河的大氣。不需頂禮膜拜,也無須溜須拍馬,面對寧靜的小溪,“乾坤一盆景”的奇異山峰,只有歸隱山林的閑適和自由。遙看曆史,唐代傑出散文家、詩人元結,於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被任命為道州刺史。永泰元年(765)罷任。次年再任道州刺史。溪地名之由來浯溪,原是一條無名小溪,長約2.5公裏,發源於三泉嶺麓的雙井(雙牌縣陽明山),蜿蜒北流匯入湘江。它的得名,出自元結之手;它的出名,更得益於元結之操行。元結(719-772),字次山,中唐著名詩人、散文家、古文運動的先驅。唐代宗廣德元年(763)至大曆元年(766),元結兩度任道州刺史。其間,他曾三過浯溪地段。在浯溪與湘江匯合處,有三峰突兀的岩溶地貌。中峰最高而上如平地,南峰最低而突出湘江,北峰下臨深潭而多溶洞。從湘江望去,三峰儼如畫屏。作為詩人和散文家,元結“雅好山水,聞有絕勝,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大曆二年(767)二月從潭州都督府返道州,舟經祁陽阻水,泊舟登岸暫寓。猛然驚詫於這天下居然有這麼一個神奇的所在:藍天、清流、雜木、怪石,突兀而起,而又自然和諧。多麼神奇的人間淨土!那種雄霸之心,抑鬱之心,頃刻間無影無蹤,原來美,也可以暗藏於荒山野嶺的。小的山,小的溪,小的天地,世界原來這麼小。納天地於芥子,容萬物於方寸,天地間的大美,就在綽綽數畝之間。他看見了自己的博大,也看見了自己的渺小,大徹大悟,回歸了自然的懷抱。於是,他把家安在了這個地方。把無名小溪命名為浯溪,意在“旌吾獨有”, 撰《浯溪銘》;又將“浯溪東北廿餘丈”的“怪石”命名為峿臺,撰《峿臺銘》。還在溪口“高六十餘尺”的異石上修築一亭,命名“痦亭”,撰《痦亭銘》,合稱“三吾”。 意思是我的溪,我的亭,我的臺,任何登臨的人都可以如此感受。為什麼以吾相稱?一是因為他“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只是為了表示他對這裏的至愛和情有獨鐘;二是古人說得好:“人皆得而吾之”,即人人都可說吾,誰說吾就代表誰,當年元結說“吾”是他的,今天我們說“吾”不就是我們的嗎?吾,有“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大氣與豪邁,有納天地入胸懷,集五嶽入掌股的瀟灑和自在。誰能品得出元結此時的心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這王氣觸摸不到的地方,元結終於找到了自我——那是一種回歸自然本性的自由和純粹。他把心靈安放到了此處。於是,修路建廬,摩崖刻石,舉家遷來,半隱於山林。他的到來,吸引了無數騷人墨客,紛紛登臨,成就這千古絕唱。在這片山林,最美的所在,就是居於主峰的峿臺,那裏是浯溪的最高點。每到月夜,元結總是執一把琴,坐在那裏對江而彈。月色如水,天地空曠,溪水悠遠,琴韻悠揚,與奇石山風相激蕩。人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憂愁萬古功名隨風而去,隨水而遠。

曲徑通幽,只見蒼崖石壁,巍然突兀,連綿近百米,最高處撥地數十丈,石質亦是絕品,真是摩崖石刻的天然絕佳之處。這是露天摩崖,隨處可見風流蘊藉的石刻,或真,或草,或篆,或隸,或行,石刻中詩文居多。據統計大大小小共有505方。這裏是珍貴的書法石刻寶庫。現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宋代116、元代5、明代84、清代92、民國9、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是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的“聖壽萬年”,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厘米。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的曆代名家。如唐代有“顏體”的創始人顏真卿;“二王體”有李諒、韋瓘;“褚體”有皇甫湜;篆書有季康的“玉箸篆”、袁滋的“鐘鼎篆”、瞿令問的“懸針篆”及李陽冰的《中堂銘》。宋代有“黃體”的創始人黃庭堅,還有陳從古、李若虛、邢恕;“米體”創始人米芾,還有張孝祥、吳潛、範成大;此外有“二王體”的秦少遊、陳與義、汪藻,“歐體”的易祓,“魏碑”有鄒浩、曾煥,“八分體”有沈紳。元、明、清三代繼承各體的名家之作也不少。如明有董其昌、王錫爵、沈周、曹來旬、許嶽;清有何紹基、錢灃、吳大澄、楊翰、阮元等各擅其美。真是“百代名臣金石寶;一溪明月水天秋。”、只見樹木茂密,鬱鬱蔥蔥,怪石嶙峋,或雄獅怒吼,或猛虎飛躍,或老牛臥伏,或小猴弄姿,奇形怪狀。崖下是浯溪,清靜平緩,發源發源於三泉嶺麓的雙井(雙牌縣陽明山),流經祁陽盆地,最後在縣城南郊2公裏處的古渡口流入湘江。奇山,秀水,懸崖,古渡,互相掩映,山在水裏,水在山中,宛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觀之無不驚歎。

這裏是璀璨的文學藝術殿堂。浯溪碑林的詩詞作家曆代各有其代表,燦爛爭春。如唐有“開中唐面目”的“五言長城”劉長卿,古文運動家皇甫湜,神童詩人鄭穀,以及李諒、王邕等。宋有“江西詩派”之首領黃庭堅,“永嘉四靈”之首領徐照,“江湖派”之戴複古,“豪放派”詞人張孝祥、李清照,“婉約派”詞人秦少遊,“田園詩派”範成大、楊萬裏,理學家張拭、吳儆。其他如臧辛伯、吳潛、夏倪、邢恕、王安中、王炎、王叔瞻、趙汝鐺、楊冀等皆是名家。元代有楊維禎、郝徑、宋渤、姚芾。明有唐瑤、茅瑞徵、解縉、王昌及晚明愛國詩人顧炎武、王夫子、張同敞及沈周、周用、楊廉、顧璘等。清代有“神韻派”創始人王士禎,“浙派”的湯古曾、曹貞吉、蔣景祁,“摹古派”的許虯,“明詩派”的胡天遊,“宋詩派”的阮元、程恩澤,“性靈派”的袁枚,“格調派”的DR集團朱琦,“太白派”的張九鉞等等。可謂詩派如雲,大將如林。他們有的一人多碑,有的一碑多人,有的留有詩文但未刻石,有的刻石之碑被鏟,被搬走或文字剝落難辨。最近又收回了流散在民間的乾隆皇帝弘曆南巡時留下的《聽雪閣》詩碑一塊。碑林現存完好,能辨認的石刻中有詩詞218首,銘10篇,賦記16篇,聯語6幅,榜書38方,路標5方,題名104方。遍崖密布,琳琅滿目,真是“萬石戴題平琬琰;一碑稱絕合元、顏”。

浯溪也是孤獨的,在寂寞裏也差點忘了自己,湮滅於曆史的風煙之中。浯溪碑林曾遭遇日本飛機的轟炸,至使許多古建築變成一片瓦礫場。碑林也差點被毀於文化大革命,雖然許多碑刻已消失在無邊煙雨裏,在無數人類大浩劫中仍能這樣保護得好,也算得個奇跡。傳說三絕碑的發現源於這樣一個故事: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冬季,差不多是整整的一個冬季,一幫搞基建的民工到浯溪尋找能夠烤火的樹枝,靠著塊大石壁,然後他們把揀來的枯枝敗葉點燃,他們就著火光叭著自卷的旱煙,坐著,立著,瑟縮著把粗糙的凍得開裂的手指伸向那團團燃燒的火光,借以取暖。誰也沒有想到,在離他們烤火不到二米遠的地方,竟然就是一件稀世珍寶:浯溪三絕碑!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當他們摩挲著崖壁上壯美的文字,於是浯溪被發現了。那遠古的信息透過千年的風雨而來:大曆六年(771),元結特意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龍顏真卿大筆書寫,於夏六月命人刻於摩崖之上。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如群星中的明月,價值連城。此石壁天然生就,寬廣達120平方米。中興碑鑲嵌其中,碑高3.2米,寬3.3米,全幅面積有10.56平方米,大氣雄渾,精氣神具足。書從左起,21行,每行20空,除去空格,共332字。每字直徑約15公分。一是“字絕”,顏真卿是唐代第一流書法家,與詩聖杜甫、畫聖吳道子、文豪韓愈齊名。《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63歲時所書,實為顏體最成熟,顏氏生平最得意的唯一巨幅傑作,堪稱顏氏翰墨之高峰。“字如其人”顏真卿以忠義大節極古今之“正”著於史冊。明陶晉儀評顏氏:“罵賊而死,惟其忠貫白日,故精神見於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是顏真卿平生所寫過的書法作品中,字跡最大的。全篇氣勢磅礴,剛正雄偉,氣度博大、恢宏,豪邁與內蘊並存,陽剛與優美同在,剛毅灑脫,浩瀚雄渾,是魯公生平得意之筆,被後人譽為“宇宙傑作”。清乾隆帝見到拓片便視為“天球拱璧”。二是文絕,《大唐中興頌》中韻文三句一韻,且平韻到底,更不計平仄,不用典故,不追求詞藻,可謂文學革新的不朽之作。元結是唐代古文運動有力的先行者,又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大唐中興頌》是元結一篇有代表性的、為人傳誦,又是本人最得意的作品。頌文“以史為鑒,端嚴正氣”。即以“安史之亂”為借鑒,痛玄宗重色昏庸,恨孽臣奸驕毒亂,贊肅宗盛德之興,喜群生萬福是膺,表元、顏忠肝義膽。可傳千古,可壽名山。正如一面曆史的鏡子,曆代都可借鑒。明代解縉題“中興頌”旁“石鏡”的詩說得好:“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不如元結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 至於“石絕”,元結在頌文末尾稱:“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這高、大、陡、險的頑然巨石,正是摩崖刻石所在。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書藝之妙以及現狀之完整諸方面綜合比較,堪稱全國現存“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這樣的人,這樣的文,這樣的石,這樣的書法,集中於浯溪一地,讓浯溪如天邊璀璨的明星,發出耀眼的光芒。摩崖臨江矗立,如斧削成,文奇、字奇、石奇,後世稱之為:“摩崖三絕”。 後人為保護摩崖三絕,自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始,已經六次修建“三絕堂”。 “三絕亭”, 臨江而立、依崖而建。它顯得古樸而典雅,莊嚴而厚重。亭分上下兩層,由八根石柱支撐,其中正面兩根石柱還掛著一副對聯,上聯為清代楊翰刻“地辟天開其文獨立”,下聯為“山高水長此石不磨”。 唐以後曆代書家無不為之傾倒。宋黃庭堅詩:“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元郝經贊:“矧於超出二王筆,冠冕百代書家師。”明董其昌詩:“幾回吹律寒穀春,幾度看碑陳跡新。”清何紹基詩:“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明代曹來旬評贊:“元頌雲煙靄,顏書金玉輝,山川無秀麗,天下看來稀。””清錢邦芑詩:“豐碑讀一過,百拜不能休。”清葉觀國詩:“李唐碑板如雲垂,浯溪片石尤瑰奇,魯公遺墨此第一,評家自審非謬欺。”至於“石絕”,元結在頌文末尾稱:“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從年代之古,碑面之大,文章之奇,書藝之妙以及現狀之完整諸方面綜合比較,堪稱全國現存“三絕碑”之冠而盛譽中外。

大唐中興頌摩崖是與磐樂、石鼓類“至寶垂元垠”的。故而曆代名臣、大吏、文人、書家及海外人士,不避地僻路險,夢寐以求地來浯溪遊曆瞻仰及吟詠題刻。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曆代的石刻,突出的有《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元結的《老三銘》、吳大 的《新三銘》。宋神宗熙寧八年(1104),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自鄂州赴宜州謫所,風雨中經浯溪,“三日徘徊崖次”後,在中們碑右側 ,題七言長詩十四韻《書摩崖碑後有序》。黃刻運筆圓勁蒼老,古茂清遒,“深得蘭亭風韻”,自稱“佳詩妙墨”。清同治元年(1862),著名書法家何紹基遊浯溪,步山穀詩韻,又作《題摩崖中興頌碑詩並跋》,刊於黃碑右側,行楷,顏體,世推為“顏後第一”。清光緒十九年(1893),著名書法家、金石學家吳大瀓中遊浯溪,讀中興頌,也次出山穀詩韻作長詩,刻於何碑之右側。楷體,書法秀勁,至此,顏、米、黃、何、吳等一代代宗師、碩大無朋的真跡寶卷,一字兒排開,加上其他大家的翰墨,僅在此120平方米的摩崖上,就有名刻95方。或宏偉、或險峻,岩石上記滿的是曆史文化,記錄著這裏的繁榮與衰落,歲月滄桑這裏的一切已成陳跡,但石頭上所溢出的古人智慧,倒使這裏成為了一個遠離宗教的文化道場。中興頌”左側的“鏡石含暉”,是元結安裝的石頭鏡子,高0.46米,寬0.8米,烏黑而光滑,抹之以水,能照人面、照人心,還能照見唐宮肝膽。明代尚書楊廉詩:“此石曾將獻鳳池,賜還仍對次山碑;分明照見唐家事,不向旁人說是非。”清湯鍔詩:“一檻淩空架石臺,千年神物壯溪隈。遊人莫作渾然看,也向唐宮照膽來。”還有清代越南使者《鏡石詩刻》4方,如鄭懷德詩:“地毓浯溪秀,山開鏡石名,莫教塵蘚汙,留照往來情。”清袁枚《鏡石》詩:“浯溪鏡石光可愛,立向荒江照世界,照盡東西南北人,鏡中依舊無人在。五十年前臨汝郎,白頭再照心悲傷,恰有一言向鏡訴,照儂肝膽還如故。”民間還流傳許多有關鏡石的傳說故事。使得平民百姓“縱然不識吳鉤字,也為摩挲石鏡來。”據說,在很久以前,這浯溪邊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日子過的好不幸福。有一天就有人對這男的說:你知道嗎!你老婆在你出去的時候在家勾引野男人呢?這男的信任自己的妻子,但又對別人說的話有些懷疑,心裏好不煩惱。一天在吾臺上遇到了女仙人(傳說是湘妃)。這女仙人告訴這男子說,在這吾臺下面的懸崖下,有一面魔鏡,你接水塗在上面,就能照到你想看到的東西。於是這男的就照著神仙的暗示,去做了。當他在魔鏡上塗了水之後,就模模糊糊看到妻子正在家裏和別人鬼混。這男人氣急,興沖沖的跑回家,拿起菜刀就把妻子給殺了。但是後來他再想想神仙說的話:你想看到什麼就能看到什麼。仔細想想自己幹了什麼:回家的時候妻子正在給自己做飯,還問耕作辛苦不辛苦。自己怎麼就相信別人的妄言,懷疑到妻子,想到妻子在和別人鬼混呢?這時候這男人才後悔莫及自己一時激動,不相信自己的妻子。最後神仙也在石鏡上刻寫這個‘符’,魔鏡就失去了它的魔力了。

在鏡石頂上高崖刻的直徑2.7米,深17厘米的“鎮妖夬符“,是宋代都官員外郎柳應辰的“心記符”,又叫“柳押符”。原是《易經》64卦的“夬”卦,有“決裂”即以剛決柔,以正壓邪之意。傳說甲寅歲柳應辰泊舟浯溪,夜有妖登舟作孽,柳急書“夬”符於魔掌,頓時電閃雷鳴,妖不見了。次早“夬”符出現在崖壁,柳公便刻石以鎮之,還附詩曰:“浯溪石在大江邊,心記閑將此處鐫,向後有人來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預告此符能萬古長存。從此浯溪妖魔絕跡,遊人覽勝平安無事。“鑲嵌在“鎮妖符”左側崖壁的“呂仙壽屏”,高160厘米,寬72厘米。是呂洞賓書刻的篆書異體“壽”字碑,它包含著日、月、星,天、地、人,金、木、水、火、土,陰、陽兩儀,永、世、公、侯,福、祿、壽三星拱照等6句話20多個字,給予人們美好的祝願。還有“右堂區”有一長1.5米、寬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可以敲出金屬般響聲,叫“石韻金音”,俗稱“觀音石”。相傳元結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宣揚“全德”、“全行”,堅持“忠、直、方、正”,反對為“求權”、“求貴”而“曲、圓、奸、媚”。引來百鳥鳴琴,百花笑顏,松聲和韻,浪聲拍板,韓湘子也來吹笛伴奏。後來被民間傳得:婦女或者是夫婦同敲此石就能生個胖大小子出來。便有新婚的遊人夫妻虔誠地敲打,祈禱早生貴子。出於好奇,我也撿塊小石頭輕輕擊打,只見樂音連綿不斷,如潮水般襲來,仿佛是中空的,餘音嫋嫋。如鐘似磬,有金屬音。

記憶最深刻的,是往上抬頭就看見山石上刻很大的四個字:三吾聖覽。元結“三吾”之命名,立意非凡。清撫湘使者吳大澄說得好:“園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勝,天下公之。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思其居處,思其文詞。次山私之,誰曰不宜?”這裏的“次山私之”,實為萬姓之“公”,因“吾”為代詞,人皆得而吾之,非獨次山為然,故“誰曰不宜。”元結為創建這“天下公之”的“山川之勝”和對華夏文化的繼承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清代名人王士禎評贊:“楚山水之勝首瀟湘,瀟湘之勝首浯溪”。寂寞的浯溪山水,在與大詩人元結相遇,也是一份塵緣。古人唯一通往南蠻之地的道路,是水路。所以他乘船三過這片“湘水一曲,淵回傍山”的無名幽境,因“愛其勝異,遂家溪畔。溪者,世無名稱者也,為自愛之故,命曰浯溪”。(語出《浯溪銘》) “借君此臺,壹縱心目”,與其以“遠山清川、水聲松吹、寒日、清風”之“六厭”,隨後遊目騁懷,盡性揮灑,“林野之客,所眈水石”,“愜心自適、與世忘情”,以至他一口氣將浯溪的“溪”、“臺”、“亭”盡收筆下,“旌吾獨有,人誰遊之”。其摩崖石刻《浯溪銘》、《峿臺銘》、《痦亭銘》亦是風流千古。浯溪是美的,元結《曲》贊曰:“浯溪形勝滿湘中”。其刻石,詩詞歌賦無所不有。有贊浯溪:“凝流綠可染”、“水落澗青蒼”、“溪聲如共語,山鳥自呼名”、“一灣泫水玉飛聲”;又如贊峿臺:“俯仰從來天地闊,登臨卻見鬥牛親”、“神刀鬼斧何年鑿,雲影倒吞天上闊”、“夜夜月華出海來,珠光飛向尊中落”、“樹掛懸崖葉倒生”;又如贊痦亭:“暑物時時異,開簾面面清”、“聒身風泉鳴佩,洗心松籟奏笙簧,寒親曉日三冬暖,暑受清風一味涼”等等。

浯溪一溪三峰,石、泉、崖、洞俱佳。浯溪,幽深平緩,清冷寧靜。無論溪色、溪光、溪聲,還是冬夏、春秋、晝夜、晴雨,各有佳趣,皆成文章。路一概以曲為美,傳說這“百步階”、“之字路”、“螺旋道”都是元結所鑿。三峰中的中峰即峿臺,壁立江畔,上如平臺。這裏“上接扶桑遠,下臨湘水深”,“高臺四面曠無際”,“平遠江山一帳開”。遊人登此,頓覺天高地迥,心曠神貽。也是風景最好的景點了,也是浯溪的最高點。大橋飛架,碧水回流,藍天高遠,白雲悠閑,遠處青山含黛,城市村莊盡收眼底,不覺有幾分浩然之氣。這上面還有更神奇的美麗傳說“窊尊夜月”的故事;元結在峿臺石巔鑿一“可容鬥酒”的窊尊,每逢晴夜,常與好友顏真卿等人,圍坐暢飲、賦詩、賞月。但酒不能繼,山神便引湘水入尊變成醇漿,使“窊尊無底不愁空”。後有酒妖盜尊,呂仙為之劈妖。如今窊尊石上還留有呂仙劍劃,酒妖的足跡和臀部、睾丸印痕,自然天成,活龍活現。往往引人捧腹大笑之後又轉入沉思:這忠、直、方、正的元結和忠義大節的顏真卿,有山神為之供酒,又有呂仙為之劈妖,千多年來還留下如此美談,難能可貴!風景數中鋒最美,但其另外兩峰也是極美的。南峰突出,伸展於溪流之上,登臨危石,遠山清川一覽無遺,水聲漁歌不絕於耳,頓覺置身畫中,臨風獨立,飄然欲仙。北峰下臨深淵,溪水激蕩,遊人臨此,雜念頓失,虛懷若穀。浯溪屬石灰岩溶岩地區,到處皆石,而石又各具風姿。位於溪口,溪流繞石轉,石若水中旋的“龍珠石”;有如衛士,拱立湘濱的“雙石”;大小兩石均如龍首,母子相依,迎波戲水的“龍腦石”,等等景點。還有一洞,幽暗深邃,是否藏龍,不得而知。

繞過摩崖前的亭子,就到了懸崖腳下,懸崖峭壁,危峰聳峙,因為視角的緣故,更能感覺到山的奇和高了。不由贊歎一句“好險!”江水激蕩在深入溪中的岩石上,漩渦洶湧,溪水回流,發出嘩嘩的聲響,更增添了幾分神奇。那些雜樹點綴於亂石之上,高高的與飛鳥融合在一起。太陽高掛,白雲悠悠,山光與水色,倒影與溪聲有機的溶為一體,說不出的美,說不出的奇。來往的遊人,爭先恐後,或坐或跪,一個個把手和足伸進水裏,與浯溪來個肌膚之親。有船只自溪心劃過,留下一道道碧藍的水痕。想當年,元結與1200年來浯溪中乘舟經過的諸位騷人墨客也在這裏登岸。當他們目睹這絕世之美,也會像我一樣,發出“啊”的一聲感歎!其實只有在這一個角度看浯溪,浯溪才是最險、最奇、也是最美的。

在碑林裏留連大半天,總舍不得離去,一遍遍撫摸懸崖峭壁上的文字,一股股溫熱透入掌心,原來文字都是有溫度的。怪不得,文人騷客們,看見極愛的碑刻,抱著痛哭,結廬共眠,數日不忍離去。但那些漸漸模糊的字跡,仿佛一張張漸行漸遠的容顏,遲早會拋下我們而去。不知是石刻走得快,還是我們走得快。想那二十年前見到綠天庵裏的懷素的草書名碑,愛得不得了,每年都去看一回,沒想到三五年過後,居然只剩一塊無字碑了,徒歎奈何!不覺已到正午,饑腸轆轆,只得出園找一小酒店,弄一瓶瀘州老窖,兩個小菜,合著相思一塊吃了。下午到祁陽縣城浯溪鎮閑逛了一番,瞻仰了一下祁陽人的風采。祁陽人是永州人裏最能吃苦耐勞的,其精神與“魔鬼”無異,見過的人只有翹起大拇指,徒歎奈何。其街道,居然比永州主城冷水灘還美,還清潔,贊歎。傍晚時,倦極而返。  


Posted by crazy at 16:39Comments(4)生活百事達

2013年05月22日

心靈上盛開的百合花


當你被一個人傷得體無完膚的時候,想想你自己的雙手是否也曾沾滿了血腥。

——題記

許多年以後的今天,當我以一個成年人的思維來理解那些曾經有意或者無意傷害過我的人時,我終於選擇了原諒。我終於明白了別人傷害我的苦心和用意,那是想要在我的心底埋藏一顆仇恨的種子,想要讓我的歡笑永遠不能在陽光下慎重的綻放,要讓我一生都被那個陰霾籠罩,要讓我一生都活在膽怯與自卑之中。

好在我終於掙脫那繁重的桎梏,逃離了那淒冷的囹圄。我在陽光的和雨露的滋潤下慎重的開出一朵美麗的花來。

是成長讓我學會了感恩,我想唯有心裏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寬。把別人對自己的好刻在石頭上,一生銘記。而那些不好的,我們就畫在沙粒上,讓它隨風而逝吧。只有銘記生命裏最真的部分,待黎明的那道曙光劃破寂靜的長夜時,我們的笑靨才會開在明媚的春天裏。

也是成長讓我學會了堅持,學會了爭取,哪怕自己的付出於結果而言毫無意義,至少在若幹年以後的某一天當我再回首那段往事的時候,我心底曾呐喊過的聲音還在回蕩,我仍甘之如飴。短短數十寒暑,不去爭取就只有把遺憾深深地埋在貧瘠的黃土裏。非要有臥薪嘗膽的毅力和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能詮釋堅持的意義。正如泰戈爾的那句:只有經曆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

又是成長讓我學會了隱忍,我再不會為逞一時之快而頂撞他人或是遷怒他人,因為我突然明白沒有人是天經地義對你好的,你又憑什麼對人理直氣壯地頤指氣使呢?

忍讓並不是因為膽怯,相反是自護的方式。凡是沒有必要爭得面紅耳赤,因為爭論永遠不會贏。即便你爭勝了,你也挑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那彌漫的火藥味還在升騰,你還有一個朋友嗎?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無論我們與人發生怎樣的糾葛或是這個人讓我們多麼的討厭,也不要隨意揭露別人的傷疤,戳傷別人的軟肋只會挑起事端。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深藏一個秘密,或是我們都有許多我們努力甚至刻意想要忘記的經曆。若此時,有人卻要故意挑起,那些挑釁的話語字字戳傷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那傷口發了炎,像一道臭水溝一樣發出腐爛難聞的怪味。你心底的堡壘會不會瓦解?如果每個人的快樂都要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那麼這個世界還會有真正的歡笑嗎?

人性的變態之處在於以濫比濫,五十步笑百步講的是士兵在陣前退下,一人退了五十步,另一人退一百步,前者就譏笑後者不中用。想想真是諷刺,前者在譏諷後者貪生怕死時卻忘了自己也是個臨陣逃脫的懦夫。兩人都是同樣的錯誤,只是程度輕一點。前者卻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

古語有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這一輩子又有哪一個沒有做過錯事呢?也許是霧太大迷蒙了雙眼,以致看不清前方的路,所以我們才會踩著泥濘,在泥淖中盤旋,尋不到歸家的路。然則,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日參省則智明無過。

海乃百川,有容乃大。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寬恕他人的罪孽也是自我的一種救贖,當你被一個人傷得體無完膚的時候,想想你自己的雙手是否也曾沾滿了血腥。

懷著愛心吃蔬菜,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味道。一如你贈予他人玫瑰之後,殘留在你手中的餘香,在為別人帶去快樂的同時,同樣你的內心也是幸福的。青春,終將不再 回頭顧曲品青梅 淡薄了誰的歲月 情絲待剪 這一路走來 四月的風 墜入他溫柔的陷阱 如畫 情絲何處歸 石不能言最可人  


Posted by crazy at 12:35Comments(0)生活百事達

2013年05月03日

短暫的生命


生命是可貴的,也是短暫的,然而墳墓並不是他的終點。明確的目標希望遠行的人,他的生命會過得更精彩而充實,沒有理想和在原地停留的,他將把自己的生命埋葬在墳墓裏。

有時,我們沒有必要埋怨命運的不公,因為你我大家都是一樣,正處於風華正茂的歲月之中,生活中那些坎坷、挫折、困難等,只不過是一道道阻攔而已。生命是短暫的,生活中那些坎坷、挫折、困難、不公的事不必時常掛在心上。我們應該堅強,必須堅強,我們因為向往,所以選擇了遠方。因為無可依靠,所以必須堅強。在前路渺茫的時候也不放棄,希望在孤立無援的向日葵纖體美容好唔好時候,靠信念支撐前進的力量。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魚兒,再艱苦的路也有人行。不要被命運的嘲弄和打擊讓你止步不行,也不要因為眼前的滿足,而抬起你那高昂的頭額。拍拍胸口,邁開大步向遠方使去。

走向遠方是讓你短暫的生命更精彩,更輝煌。如果走在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上,我們應執著而堅強,即使走得很艱苦也不能放棄。生命中充滿著無限的激情,年輕的我們心中都裝滿夢想。無論是獨自行使在渺茫的道路上還是結伴同行,希望前方的道路都不會是那么的迷茫。

在青春的歲月裏,我們懷著憧憬的未來走向遠方,我們年輕的步伐要走得沉穩,要給後人留下堅實的足跡。這樣,當你暮然回首時,你身後的每一個腳印都是那么的向日葵纖體美容好唔好堅實,那么的清晰。

我們要學會享受生命遇到的坎坷、挫折、困難、痛苦,學著把那些快樂、幸福當作珍珠一樣的收藏起來;學著面對失敗與誤解;學著從容地面對委屈和艱辛;學著從容地經曆人生的滄桑。

不要讓短暫的向日葵纖體美容生命留下太多的遺憾,而要在生命中追求高尚與永恒,留下美好的記憶。在坎坷、挫折、困難的道路上,我們必須堅強,因為我們向往著未來………  


Posted by crazy at 12:52Comments(0)生活百事達

2013年04月20日

只願依偎著相思唱斷柔腸


當塵封的記憶試圖想占為主旋律,當卷來的靜寂擱淺了流年的痕跡,是不是我該乘著夢的翅膀走遠?是不是再多的甜蜜也會隨風消散?那些安好的年華,追趕著永不言棄的幸福,那些苦澀的回憶拼湊著回不去的琉璃。望穿天涯,盡展奢華,低喃歲月,獨伴嬌遺。靜守一份豪情存心底,獨留一份不棄藏言間。

這方風景怎這樣寂廖,僅僅只有一種心情孤寂著幻想,想伴著沉默,輕吻時光的琢磨。想尋一份安謐,在心的seo company口袋裏掏出沉重放下,然後敞窗呼吸。

尋尋覓覓,落筆盡展憂傷,抬頭淨是不舍,一架琴,可悠揚多少曲調?任溫柔流過指尖,任落寞纏繞筆紙。淺淺的傷,默默的疼,守望安然,靜觀落花無痕跡,傾聽水流無聲響。悄悄欣賞花開的季節,保留著愛意,釋放著真情,呢喃著流年。如果有來生,我願化蝶陪花謝,如果有來生,我願漫舞不停歇。

當繁華落盡,散落一地荒涼,蒼白的回憶,無力的奢望,都隨風飄搖,僅剩滿心的淒婉透過心窗張揚,幾許幻夢,幾許憂傷,幾許過往,都被蒙上了潮濕的Comelow紗,不再婉約,不再唯美,不再詩意。任憑念想怎樣的洶湧,而我依舊淡然。暗夜流淚,倚窗吟唱。

一低眉,一輕指,一縷相思,一奈清愁。翹首靜默,遺忘幸福,幻化心靈的惆悵,流走生命的年輪。找尋一份心安窗,長久的佇立,任我凝望遠方,任我思緒紛飛。只求心安就好。

黯傷柔指,聆詩纏繞,漫顯淒婉。怎樣奢華的夢,裝載了數月的思念,只憑執著的心傷拉扯著光芒的蒙線,緒語飄渺,泣聲懷唱,漫步憂傷,踱舞幻想,伸手觸及遙遠來吻幹淚痕,釋放一方相思飛向遠方。執守一份淡默,緊依一份堅強,看潮來潮去,隨著抵不住的雪纖瘦冰點脫毛喧囂,深存你的容顏,綻放思念安放眉間。

願依偎著相思唱斷柔腸。  


Posted by crazy at 10:10Comments(0)生活百事達

2013年04月13日

紅顏落


一場夢境,一場繁華,曲終人散時,不過是痛者自痛,傷者自傷。傾城傾國也罷,禍水覆天下也罷,始終不過一場繁華。

一、【昭君怨】
睛空萬裏,皓月高懸。冰雪無垠的原野上,一切晶瑩潔淨,一個弱小女子,形影相吊,向著未來的命運在進發。千裏蟾光,月影疏斜。心事淒寒,秦漢的邊關普照著塞外的飛雪,紅塵萬物暗淡蕭瑟,嬌弱不堪。一個四顧無援的異域,一個一切由他人支配的陌生天地,一個柔弱的迪士尼門票女子要用多大的勇氣來面對這未可知的命運?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也許,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才是她寂寞中的唯一相知,才能揭開她那美好無私的單純心靈,來面對眼前一切的無愧!她的出塞,注定是一去不複還的。明月當空,鼓角爭鳴,和著月輝輕舞的鐵馬金戈分明是啼血的屍紅,凝眸戰馬狼煙,哀聲聽斷,從此她的鋒芒三分淒涼三分鄉愁。曾經,禁宮深處,空對明月。或許,一生深待空宮,寂寞、等待、嫉妒相伴,可這畢竟在生她養她的故土啊!當呼韓邪單於挑選闕氏,內外震動時,未幸的宮女可以出塞和親。她要在流光徘徊中有所抉擇,要麼飛出籠子順應自由,順應潮流;要麼囚禁宮闈,相互傾軋,默默地守侯和死亡。一切的榮辱得失,只在她的一念之間。

或許,是對自由的無限期許,她選擇了背井離鄉的遠行。然而,異域的胡邦,人多殘虐,士多野蠻,以氈裘為衣,以羯膻為味,邊風浩浩,胡笳淒蒼,朝見長城杳漫,夜聞隴水嗚咽,冰霜凜凜,孤月淒淒。出塞,這個選擇,是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的積悲怨?還是對命運不屈的一次反抗?“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一個柔弱美麗的女子,踏上了男人權力爭奪的漩渦,在漫漫的歲月長河裏,留下了一段不朽的傳奇!邊塞的天空,為她而湛藍,征戰的兵士因她而放下刀槍,大漠的蒼茫,為她而更加雄渾!從中原的高牆深院,遠嫁塞外大漠,昭君為曆史留下的濃重一筆,足可以讓她那無邊無際的悲憤與幽怨徹底釋懷了……“片片紅顏落,雙雙淚眼生。”昭君似一幅畫,永遠銘刻在世人的心中。而“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首。”的眷戀,仿佛還在眼前。然而,歲月終是一下無情的劊子手。此刻,紅粉成灰綠意延,獨留青塚向黃昏。千百年過去了,籠罩四野的漫漫風塵,無情地吞噬了廣闊的大漠,惟獨青草蔭蔭的青塚,在蒼茫天地間格外引人思忖。“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晚霞透過雲層,將悠遠的曆史回音化為一道耀眼的光影,直射心靈。

【二】妙玉愁
櫳翠庵,古殿上。透過那青燈下的煙霧,我能看見一個虔誠的佛門弟子在正襟打坐。曹雪芹用“欲潔何從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泥淖中”將她排在金陵十二釵正冊第六位。她是幸運的,出身仕宦之家,秉承了清幽雅潔之氣;她是不幸的,父母俱亡,孤苦伶仃。為睹觀音遺跡和貝葉遺文,隨師從蘇州到了京城。賈府為元妃省親聘買尼姑,她來到了賈府的櫳翠庵。使她有機會在莽莽紅塵中生出俗緣。與賈府而言,她是一重為了粉飾大觀園而添的一尊雕像;於她而言,只是聽從命運淒涼安排的一粒棋子。這對於“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的妙玉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悲哀。她的一切美好都被一層佛門輕輕濯洗掉。
青燈古佛相伴的背後,縱使有清冷的月華相陪,有稀珍無比的琥珀茶可飲,又當如何?在世俗的眼中,結局不過是“天生孤僻人皆罕”的悲慘。注定她“欲潔何從潔,雲空未必空”,空落得後人感歎唏噓!自稱“檻外人”,但從未能邁出塵世的一個門檻兒。師父臨寂時勸她留在京城,說到時候自然會有她的結果,可她的結果是什麼?是被強人劫持受辱。這是偈語不靈?還是她修行不深?

妙玉,太高潔。高潔到了“過潔世同嫌”的地步,這更加難入俗人的眼。難免會被人認成表面清高,實內懷春、情表裏不一的偽姑子,大觀園裏人人都不喜歡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了對她的評價,甚至連“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的寡婦李紈都說:“可厭妙玉的為人,我不理她!”唉!是她太高傲?還是世人太眼拙?也許,她孤苦,是因為她心中塵念未絕;她高傲,所以難得世俗的理解;她雅潔,便不為俗人所容。櫳翠庵,介於紅塵與佛門之間,是一個真空地帶。塵世肮髒很難滲透進來,但她又如何能跳出三界外,真正的皈依佛門,求得內心的一世平靜?櫳翠庵品茶時,如此一個高傲不饒人的妙玉,平時不近人而此時竟開起玩笑來了,而且玩笑的效果還不壞,跟知己相互逗趣,也算是純真無邪的表現吧?看來她對寶玉的朋友知己之情,是不能割舍的塵緣。久困青燈古廟裏,寂寞無聊誰能知?難得有相知之人以率真本色相待。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當也是妙玉做人的根本!只可惜,大觀園吵吵鬧鬧,又有誰能靜下心來為妙玉而思,結果不過是落的個“終陷泥淖中”的罵名罷了!她,拋去繁華,隱沒在紅塵之外,思念著沉默,柔情的雙眸,散發著淡淡的光芒,獨對清燈古佛,默默的祈求,期盼可以斬斷情絲,只不過,生死的輪回,依然無法在心中抹去,眉間淡淡的惆悵,依然獨自守候,在佛前淚雨滂沱,獨守那一份愁!

【三】貴妃恨
華清池中,溢滿清幽的芳香,一芙蓉嬌羞而起,一顰一笑,粉黛無色。幾度春宵,究落為紅顏禍水。是非對錯終是難以評價,只不過,她已在千古中抹下了一筆留香的牡丹紅。“霓裳曲響,歡聲悅語,歌舞升平。”月色灑入殿中,人,也更美了。那如花的美貌,婉轉如鶯啼的歌聲,如夢幻的舞姿,印在大唐那個至高無上男人的雙眸裏,銘刻在心中。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便開始了,一場激情浪漫便拉開帷幕,自此,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華清宮裏的深情,千裏嶺南荔果的恩寵,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絕世之愛。在李氏江山的生死存亡之際,皇帝的選擇也十分有限。“到底還是君王負舊盟,江山情重美人輕。”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馬嵬坡前,玄宗雖舍不得,還是三尺白綾,真愛魂斷紅顏。也許,她不該進宮的,不該上演與玄宗緣分的,不該如此精美絕倫的。可正因這麼多的不該,這凋落的紅顏才讓後世唏噓。玄宗的山盟海誓哪去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哪去了?緊要關頭,不能同生、不能共死、不能橫刀救美,反倒自己逃難去了。他這種作風,實在有負她的粉底一片深情。她在地下能不“此恨綿綿無絕期”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結果是唐明皇被開脫了,傳位於太子,自己當了太上皇,貴妃則丟了性命。因此,悲劇“悲”在楊玉環這個女人的一生,而不是貴為天子的李隆基,無論他在舞臺上何等“儒雅”、“瀟灑”。華清池內情義重,馬嵬坡上生死輕,是她的多情,亦或他的無情,唱就一曲曠世悲歌,霓裳從此絕。    


Posted by crazy at 12:11Comments(0)生活百事達